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230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470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501.
在对固阳白云常合山花岗岩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其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白云常合山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具有高SiO2(70.68%~77.21%)、富碱(7.88%~9.21%)、高Fe2O3T/MgO (12.60~90.38)和10000×Ga/Al (3.63~6.17)值,低Al2O3(11.70%~13.23%)、MgO (0.06%~0.24%)、CaO (0.23%~1.20%)的特征;微量元素富集Rb、Th、K等,亏损Ba、Sr、Eu、Ti、P;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呈现典型的右倾"海鸥型"分布模式,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通过锆石饱和温度的计算,得到白云常合山花岗岩的结晶温度为824~957℃,平均值为903℃,表明其形成于高温环境。这些特征与A型花岗岩相一致。锆石LA-ICP-MS年龄测试结果显示,白云常合山花岗岩形成于~1720Ma;锆石εHf(t)=-1.84~+6.08,以正值为主,单阶段模式年龄和二阶段模式年龄分别为1.9~2.2Ga和2.5~3.2Ga,岩浆源区主要是新太古代新生地壳,在上升过程中可能受到古老地壳物质的混染。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其为A1型花岗岩,且有板内岩浆的特点,因此白云常合山花岗岩应该是大陆裂谷岩浆活动的产物。结合区域上与裂解事件有关地质体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认为白云常合山花岗岩应该是固阳地区年龄可靠的最早响应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的岩体。  相似文献   
502.
高黎贡构造带西北缘早白垩世火山岩的厘定将为揭示腾冲与保山地块之间的关系补充强有力的证据。本文通过对构造带内高家寨和濮家寨一带的流纹岩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地质学等方面的研究,并结合前人对同时代侵入岩的研究成果,分析其形成的构造背景。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高家寨和濮家寨流纹岩的形成时代相同,分别为122±2.2Ma和121±1.9Ma。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说明高家寨和濮家寨流纹岩都属于科迪勒拉型、镁质、弱过铝质-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类,具有轻稀土富集、分馏程度高、重稀土相对亏损、Eu中度亏损及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原始地幔强烈富集,高场强元素(HSFE)Nb、Ta、P、Ti及Sr强烈负异常的特点;流纹岩的Mg#值较高,在SiO2-Mg#图解上分布于壳源物质部分熔融区上方;锆石εHft)值变化范围大(-9.6~-2.6)和tDMC值高(1189~1572Ma);在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上所有样品落在大陆边缘弧区;流纹岩斑晶中普遍存在黑云母。这些特征与高黎贡构造带早白垩世岩浆岩带内壳幔混源的中酸性侵入岩一致,说明其岩浆主要来源于壳源物质的部分熔融,同时有少量幔源岩浆的混入,是怒江洋壳向腾冲地块下俯冲的结果。  相似文献   
503.
为了提高使用重力数据推断断裂构造的有效性,先以"田"字形小子域滤波法突出重力梯级带异常,再分别联合水平总梯度模、解析信号振幅及水平方向导数进行二次处理.通过理论模型试验,比较单方法及不同组合方法的处理效果,并将组合方法应用到金羊盆地实测重力数据的处理中,推断研究区的断裂构造格架.与地震剖面划分的断裂进行比对,证明了利用组合方法划分断裂构造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已有断裂构造识别方法的组合应用能够更清晰地刻画地质体的边界,在应用重力数据推断断裂构造方面具有非常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04.
《地学前缘(英文版)》2020,11(6):2339-2346
A new cerite group mineral species, taipingite-(Ce), ideally (Ce73+, Ca2)Σ9Mg(SiO4)3[SiO3(OH)]4F3, has been found in the Taipingzhen rare earth element (REE) deposit in the North Qinling Orogen (NQO), Central China. It forms subhedral grains (up to approximately 100 ​μm ​× ​200 ​μm) commonly intergrown with the REE mineral assemblages and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allanite-(Ce), gatelite-(Ce), törnebohmite-(Ce), fluocerite-(Ce), fluocerite-(La), fluorite, bastnäsite-(Ce), parisite-(Ce) and calcite. Taipingite-(Ce) is light red to pinkish brown under a binocular microscope and pale brown to colorless in thin section, and it is translucent to transparent with a grayish-white streak and vitreous luster. This mineral is brittle with conchoidal fracture; has a Mohs hardness value of approximately 5½ and exhibits no cleavage twinning or parting. The calculated density is 4.900(5) g/cm3. Optically, taipingite-(Ce) is uniaxial (+), with ω ​= ​1.808(5), ε ​= ​1.812(7), c ​= ​ε, and a ​= ​b ​= ​ω. Furthermore, this mineral is insoluble in HCl, HNO3 and H2SO4. Electron microprobe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sample was relatively pure, yielding the empirical formula (with calculated H2O): (Ce4.02La1.64Nd1.49Pr0.41Sm0.10Gd0.02Ho0.02Tm0.01Lu0.02Y0.03Ca0.66Mg0.05Th0.01–0.51)Σ9(Mg0.75Fe0.253+)Σ1(SiO4)3{[SiO3(OH)]3.98[PO3(OH)]0.02}Σ4(F1.81OH1.17Cl0.02)Σ3. Taipingite-(Ce) is trigonal and exhibits space group symmetry R3c with unit cell parameters a ​= ​10.7246(3) Å, c ​= ​37.9528(14) Å, V ​= ​3780.39(20) Å3 and Z ​= ​6. The strongest eight lines in the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 are [d in Å(I)(hkl)]: 4.518(50)(202), 3.455(95)(122), 3.297(85)(214), 3.098(35)(300), 2.941(100)(02,10), 2.683(65)(220), 1.945(40)(238) and 1.754(40)(30,18). The crystal structure has been refined to a R1 factor of 0.025, calculated for the 2312 unique observed reflections (Fo ​≥ ​4σ). The mineral is named after its discovery locality and is characterized as the F-dominant analogue of cerite-(Ce).  相似文献   
505.
王喜龙  贾晓东  王博  王熠熙  王俊  向阳  靳浩  付聪 《地震》2018,38(1):35-48
中国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经过数字化改造以后, 观测资料的采样频率显著提高。 流体观测资料中的高频数据含有丰富构造信息, 为我们捕捉地震孕育及发生过程中的前兆异常信息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 高频信息的出现激发了对数据分析方法改变的需求, 如何研发与数字化高频观测资料相匹配的数据处理和异常识别方法, 从高频观测数据中挖掘潜在的前兆异常信息, 成为目前地震地下研究者首要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应用概率密度分布法对2014年鲁甸6.5级地震前南北地震带174组水位、 水温分钟值高频观测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鲁甸6.5级地震前共有10个水位测点和7个水温测点出现高频信息异常, 异常多集中在滇西南构造带的滇中次级块体两侧, 且随着时间推移, 有向震中区逼近的变化特征。 通过对震源区及附近地区地壳结构、 构造应力作用及更大范围的区域动力演化特征进行分析, 发现异常信息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川滇地区地壳运动场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说明概率密度分布可有效反映出区域构造应力作用, 同时也验证了利用概率密度分布在流体观测数据的高频信息异常提取方面具有一定可靠性。  相似文献   
506.
岩溶地下水系统空间结构复杂, 含水层渗透性强、防污性能差, 一旦发生污染, 污染物扩散迅速且修复难度较大。以南方某岩溶大泉为例, 在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水化学图解及多元示踪技术, 分析岩溶地下水系统边界及暗河管道分布, 识别岩溶泉的主要污染物、来源及污染途径, 探索岩溶地下水污染成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 Q1岩溶地下水系统为典型的"多源单汇"地下水循环模式, 存在南北2条主要径流通道; 其主要污染物质为锰、菌落总数、氨氮、总磷, 分别为地下水质量标准阈值的17, 14, 7.2, 3.8倍; 建筑垃圾堵塞原有的暗河通道, 工程勘察和强夯活动破坏了垃圾堆场下部天然黏土防渗层, 生活垃圾及渗滤液进入岩溶管道, 两者共同导致了岩溶地下水的污染。该研究对于岩溶地下水系统污染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